行业资讯 |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财政部重磅发声!
2024-08-06 18:30:00

浙江模协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财政部加强和改进财政宏观调控,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一方面,优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债等工具,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7月31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务院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要点速览:

●考虑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

●安排180亿元,分三批支持6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积极支持全国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

●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

0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现行地方税体系,在保障地方政府财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政府间权责划分的基本组成部分。财政体制的调整,在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王建凡介绍,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6.6万亿元,同比增长0.9%。今年上半年增长幅度小一些,主要有几个因素。

一是去年中小微企业缓税,抬高了基数。


二是部分能源矿产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实现产生影响。


三是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今年有翘尾减收影响。土地出让收入方面,上半年实现1.5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但降幅在收窄。

“总体看,1-6月,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呈逐月回升态势。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万亿元。从监测情况看,基层‘三保’支出是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农林水等重点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王建凡表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是10.2万亿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行地方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不尽合理、税权配置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王东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拓展地方税源。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


“下一步,我们考虑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王东伟表示。


适当扩大地方税权。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于收费公路问题,我们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优化相关政策。”王东伟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任务,深化论证具体改革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王东伟说。

02

健全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8.9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8.1%;去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全部下达地方,基本都已落实到项目上;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截至7月26日,已发行1.9万亿元,将更多新基建、新产业等领域纳入专项债投向范围,专项债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今年还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


“随着包括财政政策在内各项宏观政策的落实见效,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林泽昌表示。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来落实这些部署,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王东伟表示,总的考虑是,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


着力“强基础、攻关键”,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达到3708亿元,增长10%。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着力“拓渠道、强赋能”,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促进“数实融合”。比如两项改革试点,第一项是从2023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分三批将90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目前已经有66个城市进行了试点。第二项是安排180亿元,分三批支持6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着力“畅流通、促消费”,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前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最近又安排了3000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同时,支持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今年预算安排75亿元,推动回收循环利用。大力支持外经贸提质增效,累计安排超过110亿元,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医药等重点外向型产业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着力“补短板、增效能”,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用好增发国债、专项债券、车购税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推动基础设施提质增效。自2022年起,支持启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累计安排约180亿元支持25个关键节点城市,今年将再支持一批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还将支持对重要高速公路等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承载能力、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同时,积极支持全国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农村的消费。


着力“解难点、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支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组合实施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支持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03

“一揽子”政策措施

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就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部署。


“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研究提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能力。”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介绍。


一是聚焦更大力度提振投资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换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汽车报废更新方面,对报废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将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辆1万元和7000元,分别提高至每辆2万元和1.5万元,增加了一倍;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方面,对报废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并更新购置了同种类机具,在现行补贴标准基础上,按不超过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贷款贴息方面,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比例从每年中央财政补1个百分点,提高到每年补1.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贴息期两年,中央财政投入20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预计可以带动相关的贷款规模6600多亿元。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领域。” 王东伟介绍。


二是聚焦更大范围满足投资消费需求。将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纳入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将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购置等,纳入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三是聚焦更好支持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对汽车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领域补贴资金,按照总体9:1的比例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大幅减轻地方支出压力。同时,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除中央已明确标准的支持品类外,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其他品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具体支持品种和标准,由地方自主确定,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来源:中国工业报、新华社

编辑:周婉婷

责编:徐胭脂

推荐阅读

协会动态 | 2023数字智造产业链协同大会圆满结束!

赋能未来:浙江赛区迎来第17届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专家砥砺前行!

协会动态|浙江省模具工技能人才评价省级题库中期评审会在杭圆满召开

浙江模协顺利完成2024年6月份模具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浙江模协俄罗斯商务考察圆满收官,与圣彼得堡工商会深度交流学习

协会动态|浙江模协一行走进汇力普模塑和台州技师学院,共话模具行业新发展

浙江模协赴俄罗斯商务考察第四站,探访科塔克特工厂

周根兴秘书长全球化视野解读模具产业未来:与俄罗斯、土耳其共商发展与合作

协会动态 |警惕工业互联网误区!浙江模协会长谭建荣在未来智造大会上发表演讲

喜讯!| 浙江模协会长谭建荣院士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省委书记袁家军率团“打卡”,浙江模协谱写帮扶新篇章

首场东西部协作招聘会在川举行,300+优质岗位助力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浙江模协与省标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团体标准专家工作委员会启动会圆满举行

喜报!| 浙江模协秘书长周根兴当选全省社会组织领军人物

协会活动 | 浙江省模具行业协会年度盛典

协会活动 |《浙江省模具产业白皮书》在杭州正式发布